红河峡谷漂流全长12.8公里,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地处长白山余脉。漂流河道属天然形成,经河水多年冲刷切割呈U形峡谷风貌。当地政府积极推动文旅融合,探索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之路,使红河峡谷漂流成为“绿水青山”赋能百姓增收的生态实践样本。

农文旅融合,漂流经济带动村民增收
依托漂流项目带动村民增收,是当地推进农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受地貌与土质条件限制,红河峡谷周边村民以往多以种植玉米为主要收入来源。例如,沙河子满族村寨人均耕地约1.9亩,邻近村庄人均耕地约为2.5亩。农闲时节,不少村民依靠打零工补贴家用。三十道河村附近的木耳园便成为务工选择之一。“闲时就去木耳园打工,日工资120元,一年下来能干的话,能挣一万多块钱。”村书记陈旻介绍。

如今,漂流项目已成为周边村庄重要的收入支撑。据了解,今年截至目前,红河峡谷漂流接待游客54万人次,创历史第二大人流纪录,实现总收入9000余万元。在景区经营漂流用品生意的李宏利表示:“漂流给我们帮了大忙,夏天摆摊两三个月,能赚两三万元。”短短两个多月的漂流营业期,显著拉动了当地餐饮、水上用品销售、零售及住宿等行业的收入。
“绿水青山”带来的“金山银山”不仅惠及周边乡村,也辐射至清原全县。旺季期间,县域内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行业均迎来显著增长。烤鱼、炒笨鸡蛋、烧烤一条街、美食广场等成为游客打卡热点。初步统计显示,景区在漂流季带动全县餐饮收入增长超50%,住宿收入增长超7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

清原县有着浓厚和鲜明的红色文化,是国家二类革命老区和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清原县在部署景区相关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展开文化建设。“2025年4月以来,我们在景区及漂流沿途进行展板宣传,将清原县的红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突出了清原县红色文化的特色和积淀,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文旅广电局局长王丹旗表示。
新媒体赋能,打破地域引流客源
新媒体赋能与商业模式创新,也为当地经济注入新活力。越来越多年轻人返回家乡,借助短视频平台开展宣传,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展示民宿与漂流项目,打破地域限制,吸引更多外地游客。三十道河村沙河子满族村寨和南天门村的不少民宿正通过新媒体实现“主动获客”。

景区也积极联合社交媒体平台,明确宣传责任与票务规则,提升曝光度,推动销售模式升级,并邀请网红博主现场直播带货、探店推广。县文旅局、融媒体中心等部门也依托自身平台加大对民宿、饭店的宣传,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推广的立体传播矩阵。
优化运营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景区多措并举破解运营难题,强化生态保护。自国有公司回购景区以来,通过实施“两禁用、一启用”环保策略,禁止使用改装漂流工具和含化学制剂的洗护用品,并启用终点污水处理厂,设置拦河网、安排专人每日清理河道垃圾。2025年3月起,清原县陆续完成起点广场、中转停车场等场地硬化,增设护栏,修缮道路与桥梁,建设连接步梯,安装锅炉与给排水系统,大幅提升景区硬件水平。专班负责人杨玉新介绍:“自回购以来,景区完成场地硬化13.3万平方米,铺设道路7公里,安装护栏1600余米,增设安全设施33处,服务大厅、餐厅等也完成升级,日接待能力达3万人,实现‘颜值’与功能双提升。”

运营管理方面,泉韵盛源木业有限公司构建新的组织架构,设立财务、营销、安全等职能部门,漂流季聘用员工424人,实现规范化运营。公司副总经理赵强表示,新架构使景区管理有章可循、有序推进。服务优化上,景区建设智慧系统,引入ETC停车收费、全覆盖监控,实时监测游客与漂流动态,并于终点处提供免费姜汤等贴心服务。此外,河道沿线增设110多个免费摊位,助力周边乡镇群众增收。
随着2025年夏季运营结束,红河峡谷漂流景区已进入改造扩容新阶段,正积极拓展文旅项目,力图突破夏季运营时限,为百姓及相关产业创造更大收益。清原县已启动“全域+全季”旅游模式,打造“春观鸟、夏漂流、秋赏叶、冬戏雪”四季旅游体验。除红河峡谷漂流外,清原聚隆滑雪场、玉龙溪、依水小筑等冬季项目也凭借特色体验成为游客热选,持续推动全县旅游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