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枣强县委、县政府守正创新,持续发力,发挥“道德高地”优势,以未成年人德育工作为强力抓手,高质量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枣强县辖9镇2乡,总面积905平方公里,有未成年人9.4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26%,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任务重、范围广、社会关注度高。枣强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通过开展德育教育、构建保障体系、打造服务平台等多项措施,开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枣强模式”。
      完善全覆盖组织体系。县政府列出专门经费,在全市率先搭建起县、镇、村“三级抓未保”的组织架构。成立了由教育、民政、公安、检察院、法院、共青团等29个单位组成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政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枣强未保工作格局。
      健全全覆盖德育网络。依托枣强厚重的人文资源,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赓续精神力量,在道德楷模、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下汲取文明营养。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环境投入,先后投入近亿元,健全县、乡、村三级未成年人德育基地建设。在县城修建了大原书院、董子艺术碑廊、枣强县移民文化园等弘扬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场馆设施;在乡镇一级修建了学雷锋实践教育基地、董子公园、董仲舒文化博物馆、平原枪声纪念馆;在村一级修建了董子祠堂、赵陈烈士纪念馆、李林烈士纪念馆,林秀贞事迹展览馆等,完善了未成年人德育县乡村三级网络的广覆盖。深耕厚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土壤,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出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构建全社会保护闭环。枣强县各类困境儿童有1662人,其中,重度残疾儿童436人、低保儿童1136名、孤儿36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9人。将未成年人保护纳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社会治理体系,对这三类儿童及其家庭进行“双排查”,对不能较好履行监护责任的家庭,实行常态化核查、巡访。建立“多位一体”挂钩结对帮扶机制,做到“在家有志愿者看护,在校有老师教护,在外有干警管护,平时有爱心人士照护,遇到问题有法律人士帮护”,实现了帮扶监护的无缝衔接。
      打造全周期服务平台。枣强县早在2018年就投资建设了“枣强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预设法治教育、家国文化、道德讲堂、安全教育、科普知识等展区。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互联网、虚拟现实等高科技,开展分阶段、多层次的教学互动。2021年10月,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了“枣强县未成年人救助保中心”,落实了人员、场地、经费等保障措施。对监护人进行常态化、强制性开展亲职教育培训,提高监护能力和意识,从根源上减少这些问题未成年人的形成及恶化。
      枣强县委、县政府始终以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聚焦突出问题,完善工作机制,细化措施办法,积极构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的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推动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全力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效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在国家、省、市民政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枣强县将继续用心、用情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敢于担当、创新举措,增强留守儿童的归属感、广大家长的认同感和社会各界的责任感,努力让所有枣强的孩子们沐浴在阳光雨露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节目统筹:王 静 李计船 危俊娥 袁中兴 申勇 武丽媛
      执行制片人:杨剑 胡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