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古称梅山,地处湘中偏西,跨资水中游两岸,北临安化,南邻新邵,东与冷水江、涟源接壤,西与溆浦、隆回交界。全县国土总面积3636平方公里,占娄底市的45%、湖南省的2%左右,辖30个乡(镇、场、区、办),687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48万,是湖南第一人口大县。
新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9000年前,县域即有人定居。周朝时属荆州,春秋时属楚国,秦时属长沙郡,汉时属长沙王国。北宋熙宁五年(1072)正式建县,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境内梅山文化与蚩尤文化源远流长、交相辉映,滋养孕育了大批以天下为己任、为苍生谋福祉的梅山俊彦,湘学复兴导师邓显鹤、中国舆地学奠基人邹汉勋、民主革命先驱陈天华、辛亥革命元老谭人凤、著名教育家成仿吾、爱国名将方鼎英、华夏名将陈正湘、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新化武术、山歌、诗歌、饮食久负盛名,被授予“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蚩尤故里文化之乡”、“中国武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山歌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
新化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拥有8大类旅游资源、500余处上等级旅游景点,含世界级旅游资源1处、国家级旅游资源8处、省级旅游资源37处,国家4A级景区2个,其中紫鹊界梯田是世界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代表了远古农耕文明的最高成就,其神奇的自流灌溉系统举世无双,被誉为“看不见的水库”,先后入选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有据可考的蚩尤祖山,也是名扬湘中的宗教神山,更是气候宜人的生态名山,被誉为“中南地区物种基因宝库”;梅山龙宫是“世界溶洞极品”,洞长2276.1米,地下河长854.5米,被称为“亚洲最美的地质博物馆”。此外,还有奉家桃花源、龙湾国家湿地公园、三联峒、油溪河漂流、粗石雾溪等雄山秀水、幽洞奇田。新化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百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全省首批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重点县。
新化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素有“江南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称,其中钛矿储量价值达5000亿元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钛矿资源储备基地;煤炭储量达3.25亿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石墨储量达200万吨,是湖南两大石墨矿藏带之一;锑、金、硅、铁、钨、矾、瓷土、石灰岩等矿产储量丰富,极具开发价值。水电风电资源得天独厚,蕴藏水能资源18万千瓦,风能资源50万千瓦。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重点楠竹基地县,天麻、银杏、杜仲等800多种中药材和金钱豹、白面狸、娃娃鱼、红豆杉、金钱松等珍稀动植物在县内广有分布。
新化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地处湖南几何中心,境内资江航道113公里直通洞庭湖和长江,S225、S217、S312、S224、S240、S332、G908等国省干线纵横交织,湘黔铁路、沪昆高铁东通上海、西达昆明,已通车的娄新高速、新溆高速,正在建设的龙琅高速与即将开工建设的龙武高速、娄底新化支线机场、娄底大道新化段,共同构筑起铁路、公路、水路、机场“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目前,新化已形成与周边20多个县市的“1小时经济圈”,与全省10余个市州的“2小时经济圈”,与湖南周边省区的“3小时经济圈”,与上海、广州、昆明等城市的“4小时经济圈”。
新化崇文尚武,厚德重义。在恶劣环境的砥砺中,梅山先民崇尚血性和自由,不畏强权,尚武好义,吃苦耐劳,敢为人先。近代以来,新化人民将家乡发展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巨大的自我牺牲谱写了慷慨激昂的爱国乐章。民主革命时期,我县早期同盟会会员达到39个,是中国同盟会会员荟萃之乡。县域留存有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抗日英烈陵园、万人坑、楚怡工业学校旧址(朱鎔基总理母校)等众多爱国文化教育基地。解放后,新化人民以大局为重,积极支持行政区划调整和柘溪水电站建设。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县域形成了水淹库区、高寒山区、石灰岩干旱区“三大贫困带”,自我发展的能力受到极大削弱。目前,新化仍有贫困人口11.46万人、库区移民人口23.1万人,是全省最大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国最大的移民后扶县。同时,新化也是革命老区县、比照西部开发政策县、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试点县、湖南省首批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县。
新化生机勃发,前景广阔。近年来,新化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始终突出“强基固本、旺旅兴工、融城带乡、重教治贫”战略重点,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发展环境全面优化,发展活力加速迸发,沃尔玛、屈臣氏、香港庄胜、台湾兴昂、中电投、格林美等世界500强、央企和上市公司纷纷进驻,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98.5亿元增长到202.5亿元、年均增长10.4%,财政总收入由6.3亿元增长到10.7亿元、年均增长11.2%。2016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3亿元,同比增长7.6%;公共财政收入11.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8亿元,分别增长9.1%、11%;固定资产投资149.8亿元,增长16.6%。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大多居全市前列,并高于国家、省、市平均水平。